读书/拆掉思维里的墙

读书/拆掉思维里的墙

最近读了《拆掉思维里的墙》。

记录一些句子。

当一个人面对新事物无力投入,或者害怕投入了也做不好时,他们就会表现出对新事物的漠不关心。

老人们对任何事情都 [不感兴趣],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能力不足,或者怎么做都没有年轻人做得好。

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,往往是由于自己觉得没有学好的能力,或者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。

朋友说对爱情[不感兴趣],其实是觉得自己不够好,或者害怕自己投入感情也会失败。但没有人愿意说我很害怕,所以他们骗自己说,[我根本不感兴趣]!

他们不是缺乏能力,而是缺乏机会,他们缺乏的只是投入--对不知道结果的事情的投入!

[无趣之人],往往不是无能之人,而是无胆之人。

心理学认为,快乐来源于[紧张感的释放],一旦一个需求已经被完全满足,紧张感就会消失,快乐也就没有了,自然也就没有了持续的兴趣。

寻找那些不能够被满足的深层兴趣,比如爱、成长、超越自己、快乐、助人。

当你找到内心最深的恐惧,把脸转向它,准备作战,恐惧就会烟消云散。

我们按照自己过去的经验和记忆,处理我们看到的部分世界,然后在我们脑子里面构建一个自己的世界。

虽然他们同在一个世界,但是他们看到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
我们戴着不同的镜片过滤世界的大部分信息,我们还用我们不同的经验和记忆来解释这些信息,搭建起我们内心的世界,并且以为那就是世界的真实状况。难怪佛教禅宗会有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(色指有形的事物)的说法,这句话翻译成心智模式的说法就是,一切真实的事物都是心智模式,而一切的心智模型对于你来说,都是实在的世界。

愿上帝赐我一个平静的心,去接纳我所不能改变的事物;赐我无限勇气,去改变那有可能改变的东西;并且赐我智慧,去辨别这两者的差异。

现在的企业家们言必谈共赢,好像一切东西都可以共赢一样。其实共赢这个模式本身有着关键的外界假设:世界有富足的资源来支持每一个人,同时双方需要有不止一次的交易。如果没有了这两种条件,双输模式和输赢模式也许才会是最好的选择。

评论